欢迎登录河北食品网!服务热线0311-88616684
ad
首页 > 行业信息 > 行业动态 行业动态

【下一页】 【上一页】

大力弘扬工匠精神 激发转型升级新动能

发表时间:2016-06-30

大力弘扬工匠精神 激发转型升级新动能

2016-06-20 10:52:41        来源:中国食品报

  第五届中国轻工企业家高峰论坛暨百强企业颁奖盛典在京举行

  大力弘扬工匠精神  激发转型升级新动能

  食品制造业投资增速18.3%达到行业最高值 有力支撑轻工业未来稳定增长

  6月15日,第五届中国轻工企业家高峰论坛暨百强企业颁奖盛典在北京举办。此次论坛以“精品制造、服务全球”为主题,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推动创业创新融合论坛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主办、中国轻工业信息中心承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农业部、国资委、国家统计局相关人士、专家、企业代表及各地方轻工行业组织代表近700人参会。与会专家及企业代表围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轻工业转型升级做了深入探讨。

  “我国是轻工业大国,但大而不强,转型升级由大变强是‘十三五’时期轻工业发展的主题。随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消费升级是轻工业发展的最大的机遇。”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会长步正发在会上作主旨报告时指出。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冯飞特别指出,工业投资增速下降是目前我国工业经济面临的最大隐患。今年5月份,我国工业投资增速下降较大,民间投资增速下降更大。然而,轻工业投资增速呈现上升态势。其中,食品制造业投资增速较快,达到18.3%,为行业的最高值,对轻工业未来稳定增长起到了有力的支撑。

  此次大会发布了“2015年度中国轻工业百强企业”荣誉榜单以及市场能力、盈利能力、价值能力、成长能力、电商能力、财政贡献及科研投入等七大分项能力百强榜单,海尔、美的、光明食品等企业名列前茅。近20家发酵、焙烤、制糖等领域的食品企业入列“2015年度中国轻工业百强企业”。

  消费升级是轻工业发展最大机遇

  发展理念和思路对轻工业转型升级至关重要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会长步正发分析,当前我国轻工业处在动力转换、方式转变、结构调整的阵痛期和攻坚期,同时也处在重要的发展机遇期。轻工业增长下行的压力仍在持续,新增动力不足,矛盾风险增多。轻工业发展由原来的主要靠要素投入和规模扩张的发展机遇,转变为主要依靠消费、服务和增量效益提升。

  步正发指出,居民消费升级呈现个性化、高端化、服务化的态势。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成为产业组织的新特征。“互联网+”创造了新的消费理念和发展方式,加快创新体系、组织结构、商业模式的改变,为行业发展带来了广阔空间。

    步正发介绍,2015年,轻工全行业克服经济下行的多重困难,实现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各项任务。2015年,轻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28.2万亿元,利润2万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分别为23.14万亿元和1.49万亿元,占全国工业的21%和23.5%。全行业出口5982.39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26.3%。“十二五”期间,轻工业主营利润收入、出口、年均增长分别为11.8%、15%、10.97%,均高于全国工业的增速。轻工行业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机器替代人工的项目发展迅速,智能制造、互联网应用、工艺设计和轻工产业的融合发展取得积极的成果。电子商务、线上线下融合发展进一步加快。“十二五”节能减排的目标全面完成,轻工业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进一步加大。

  “轻工百强企业为轻工业转型升级做出了突出贡献。”步正发表示,2015年百强企业的利润收入占全国轻工业的10.2%和12.2%,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亿元的企业从2011年的29家增加到2015年的48家。百强企业创新的新思路、新成就、新业态在轻工行业产生了巨大的示范效应,引领带动一大批中小企业的结构调整和协同发展。

  “发展理念和发展思路对轻工业转型发展至关重要。”步正发特别指出,在轻工业转型升级的着力点上,要落实有关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的政策措施,防止劣币驱逐良币,防止食品安全问题。我国是轻工业大国,但大而不强,转型升级由大变强是“十三五”时期轻工业发展的主题,要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统领轻工业的转型升级,着力把握四点。

  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重塑轻工业的竞争优势  创新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先进制造业的核心技术、前沿技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原始创新,着力突破制约产业升级的核心技术、新材料技术、节能减排技术,用高新技术、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行业,加大数字化、智能化进程。推动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的机制。推动产学研用创新主体的协同和人才技术资金项目市场创新要素的协同,推动双创与科技创新的协同,重塑轻工业的竞争优势。

  开展商品专项行动  消费者是推动轻工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当前供给过剩和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并存,中国近5年来,每年在海外消费一万亿元,从一个层面反映我国消费品的品牌、信誉、价格方面的问题。要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侧结构对消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品质、创品牌,增品种,充分应用互联网技术,让消费者参与互动;提高创意升级水平,拓展产品使用功能;提升技术含量和智能化水平,增加中高端消费者的供给,培养、培育消费者新一代,满足和创造多元化、多层次的消费需求;培育发扬工匠精神,在精细化上下工夫,使产品的质量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增加绿色制造为核心的品牌意识,提高企业的内在素质,提升自主品牌的影响力。

  加强诚信建设和行业自律,营造行业发展良好的市场环境  切实落实行业自律公约,加强诚信体系建设,规范市场秩序,保护知识产权,落实有关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的政策措施,防止劣币驱逐良币,防止食品安全问题,推动完善法律法规,切实维护消费者和企业的合法权益。

  巩固发展出口优势,提高企业全球化经营能力  近年来,轻工出口增速下降,但我国轻工业在多年市场竞争和应对风险中形成的综合竞争优势和发展劲头没有改变。在重视扩大有效内需的同时,绝不能削弱出口的优势。2015年,我国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的轻工产品1165亿美元,占出口的26%。围绕“一带一路”战略,加强国际产能合作,巩固发展现有优势,积极培育发展新的优势。不断提高外贸价值增值过程中的附加值,提升自主品牌在国际市场中的覆盖率。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升企业走出去的水平和全球化的经营能力。

  中等收入群体消费潜能释放形成巨大市场优势

  实现“三品”战略落地 激发轻工业发展新动能

  工信部副部长冯飞谈到,当前,我国工业经济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工业投资增速下降是目前最大的隐患。数据显示,今年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是6%,与1—4月份比,全社会投资增速有所下降。工业投资增速下降较大,民间投资增速下降更大,民间投资增速为3.9%。轻工业投资增速呈现上升态势,其中食品制造业投资增速较快,达到18.3%,为行业的最高值,对轻工业未来稳定增长起到了有力的支撑。

  冯飞介绍,我国轻工业大而不强,在品种、结构、品质、质量、品牌培育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模仿式的消费结构基本结束,个性化的消费在兴起。消费结构的升级带来的是供给侧结构的调整。当前消费结构升级出现纵向升级新特征:吃要更安全、绿色、营养,穿要穿的更体面、更有品位和个性。我国中等收入群体为全球规模最大,这一群体消费潜能的释放,形成了我国大规模的市场优势,进而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同时也暴露出供给侧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不能完全适应消费结构纵向升级新特征。

    我国轻工业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从发展机遇来看,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深度融合的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如何利用好互联网信息技术,使得互联网技术渗透的方向生产领域渗透。“这将是一种颠覆式的创新,是产业生态的重构。”冯飞认为。同时,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增速趋缓,但是消费升级的市场潜力巨大。还有就是不同人群对轻工产品多层次、个性化的需求,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也为轻工企业“走出去”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从面临的挑战来看,国际市场竞争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国际市场对轻工产品在绿色制造、资源节约和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具有更多的贸易壁垒,轻工业的国际地位面临更严峻的挑战,下一步的竞争优势,应从以往的低成本优势向高性价比优势转变;生产成本不断增加,同时面临着解决制约行业发展的核心技术、高端装备、新型材料等基础能力薄弱的瓶颈,轻工业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盈利模式受到了挑战;随着资源的枯竭、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较大,对轻工业设计、生产、环境保护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轻工业以往的传统发展模式面临更大的挑战。

    我国轻工业大而不强的问题突出,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关键核心技术,产品档次不高,同时缺乏国际有影响力大型跨国公司和品牌。此外,科技成果转化的渠道不畅,未真正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因此,通过增加品种,提升品质,创品牌,瞄准国际高端制造业进行开拓,提升轻工创新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在产业链的中高端取得提升和突破,是实现轻工由大变强的必由之路。

  “要通过让‘三品’战略真正落地,来激发轻工业发展的新动能。”冯飞表示,轻工业实施“三品”战略是建设轻工强国的必由之路。我国轻工业必须通过实施“三品”战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消费结构升级需要,同时引导境外消费回流。轻工业实施“三品”战略是推动轻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选择。

    用什么来实现“三品”战略?冯飞认为,一是以增品种满足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支持企业深入挖掘用户需求,引领消费产品的趋势,在产品开发、外观设计、产品包装、市场营销等方面加强创新,丰富和细化消费品种类,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要注重微创新,针对消费细分化市场的微创新。这并非技术上的颠覆性创新,而是在产品层面微创新。如针对庞大的儿童群体开发更加精细的产品,在食品和药品的管理方面,应促进这样的创新。二是提品质,促进有效供给能力的提升。即培育和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引导企业树立质量为先,信誉至上的经营理念,走以质取胜质量强国的发展战略,推动中国制造加快走向精品制造。三是以创品牌树立中国的制造良好形象,引导企业增强品牌意识,夯实品牌发展基础,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软实力,推动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转变。本报记者  王薇 

 

协会简介|联系我们|广告服务|加盟我们|网站声明|意见投诉|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