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河北食品网!服务热线0311-88616684
ad
首页 > 行业信息 > 行业动态 行业动态

【下一页】 【上一页】

谱新篇 微创新 写在《中国食品报·食品学院周刊》创刊之日

发表时间:2016-08-19

谱新篇 微创新 写在《中国食品报·食品学院周刊》创刊之日

2016-08-17 10:53:40        来源:中国食品报

  今天是2016年8月17日,当您打开第7348期《中国食品报》,会觉得与往日有所不同,好像多了点什么。此时,笔者告诉您,这就是新创刊的《中国食品报·食品学院周刊》(以下简称食品学院周刊,详见本期5、6、7、8版)。它既是学院周刊,又是周刊学院。再过半个月各高校就要陆续开学,算是本报向全国食品学院师生员工献上的一份厚礼,同时,也是向全国食品行业科研院所送上的一份满满敬意的彩礼。共同迎接新的起点,谱写新的篇章。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经过四年的调研、一年的精心策划与周密筹备,在业内行业组织、科研院所以及很多高校的积极配合和鼎力支持下,今天,食品学院周刊这个婴儿呱呱坠地,应运而生了。

    食品学院周刊的创办,在国内尚属首例。到目前为止,在全国范围内还没有一家权威媒体系统地宣传我国高校的食品学院。本报在传统媒体萎缩的今天之所以大胆地尝试,就是要走前人没走的路,做前人没做的事,唱前人没唱的曲。在创业创新的热潮中,也算是微创新吧。

    如果说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食品学院则是向行业输送专业人才的基地。据了解,我国食品学院发展迅速,设置食品专业的高校数量也快速增加。1998年以前,我国开设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的院校仅70余所,到2015年,我国开设食品类专业的院校猛增至260多所,增长了近300%。其中,40多所高校设有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或二级博士点,100多所高校设有硕士点。全国260多所高等院校中现有40余所具有食品学科一级博士授权资格,并能每年为食品工业及相关行业输送10多万名毕业生。食品学科在食品工业基础研究、产学研一体化持续发展中,提供着坚实的技术支撑,为食品工业的科技创新、科技进步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动力支持。

    食品学院周刊的创刊,本意就是做好人才与科研成果的输出和社会经验、社会知识的输入性工作,使之迎合多方面的需要。

    食品学院周刊,是市场发展的需要,行业发展的需要。过去对学院的宣传在我国处于被遗忘的角落。在行业与市场的发展过程中,没有将食品学院融入进来,无论是人才、专家和学者,还是科研成果,均没有完全与市场对接,造成所学非所用,科研成果大部分成了“僵尸成果”。殊不知,让这些后备专家带着成果到一线去,使之转化为生产力,将会使我国的食品基础产业、专业生产与食品安全上一大台阶,这才是真正的落地项目。为此,使用专业人才和利用专业成果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食品学院周刊,是食品学院师生的需要。我国食品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保障民生的基础性产业,而食品学院在我国教育系统中已较为普遍,很大程度上为食品行业的大发展提供人才、技术和科研成果做了储备智库。中国的食品学院已经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助力器、培养食品人才的摇篮、科技创新的集散地。由于我国的教育体制问题,现在的师生整天被密封在教室与实验室中学习、实验,与市场、社会严重脱节,导致师生与生产一线之间隔着一道鸿沟。要跨越这道鸿沟,必须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在生产一线为师生们拓展“一席用武之地”,同时也将市场或生产一线的需求反馈到学院,将成功的经验和现实的案例引进学院。故食品学院周刊的创立,恰是在生产一线与学院间架起了一道桥梁,拉近两者之间的距离。

    食品学院周刊,是企业进步的需要。2015年底,全国约有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近4万家,还有数以万计的中小企业。这些企业直接生产并供应近14亿人口的生活所需,同时也承担着食品出口任务。可是大部分食品生产企业只顾埋头生产,不知外面的世界多精彩,外面的信息多丰富,他们需要的科研成果得不到,加之研发能力低,只能维系生产和企业生存,根本谈不上发展。食品学院周刊将承担起社会责任、企业发展和公众需要的重任,努力将需求侧与供给侧有机结合,盘活自然资源,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多元交流,优势互补,深度融合,共享共赢。今天,本报搭建这个平台,只是一个起点,旨在进一步发挥食品行业主流媒体的作用,拓宽高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成果转化等各方面的宣传报道,共同促进食品科学技术与行业的发展。张建斌

 

协会简介|联系我们|广告服务|加盟我们|网站声明|意见投诉|友情链接